logo
一键咨询→18990024639冯先生
小彩 大豪 小鑫 在线客服:
花灯制作
当前位置:首页 > 花灯 > 花灯制作
一个老人的“花灯人生”
  6岁时,他偷偷跟着别人“跩”花灯,从此迷上了“跩”花灯,后来,他成了“花灯艺人”。“花灯艺人”裴体文家住龙门乡王家坝村。
  6岁那年,裴体文第一次听见芦山花灯的曲调,70年过去了,他至今不忘:“三花脸,花鼻子,都是我们花灯人的名字……”这是他第一次听的芦山花灯唱词,70多年过去了,他现在还能唱。
  芦山花灯表演主要角色有两人,一是丑角(俗称“花鼻子”或“三花脸”)一是旦角(俗称“幺妹子”),但那时幺妹子也是男的扮演。有一个和他同龄的女孩叫桂花,两人跟在一个叫王国忠的艺人背后撵,百看不厌……没人的时候,他们一个扮丑角,一个演旦角,像模像样地“跩”起了芦山花灯。
  新中国成立后,芦山花灯迎来了第一个春天,登上了表演舞台。后来,芦山花灯一度被认为是“封资修”的东西,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,迎来了春回大地的好时光,蛰伏在裴体文体内的种子破土而出了。正好有一个叫张凤仁的老艺人与他同村,一有空闲,他就缠着那人学艺,而张凤仁从小就“跩”花灯,丑、旦角色都表演,而且还能背诵好整台整台的花灯台词。
  裴体文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,也不时伏在桌前,完整地收集了几十个古老的芦山花灯剧本,并且新编写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芦山花灯剧本,由他创作的花灯,还参加了四川省文艺调演。芦山花灯越“跩”越远,开始“跩”出山乡,“跩”进都市,“跩”进荧屏。
  60多岁了,他老夫聊发少年狂。1998年,一支名叫“芦山青衣民乐队”的队伍拉了起来,领头的就是裴体文,他们“跩”的是芦山花灯。
  当裴体文看着张凤仁等一个个芦山花灯老艺人离开人世时,他四处奔走呼号:“救救这块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吧!”
  在芦山县文化局、老年协会等部门的支持下,“芦山青衣民乐队”由退休干部、教师、文艺爱好者组成,每周定期“操练”,他兼任编剧、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。
  2004年国庆前夕,中央电视台“西部采风”栏目到雅安采风,我随同采访。他们问我:“雅安有什么地方戏曲?”我想也没有想就向他们推荐了芦山花灯。于是,一大队人马冲到芦山,正碰到裴体文组织的“芦山青衣民乐队”在县城十字街口“跩”花灯,见多识广的央视编导直呼:“这简直是民间艺术瑰宝……”
  烛影摇红里“跩”花灯
  当天晚上,“芦山青衣民乐队”集中排练,为的是在即将举行的芦山民俗文化节上进行表演。7时,我们随裴体文准时来到了芦山县城的天主教堂,他的同伴们也来了。
  看上去,这是一支“杂牌军”,有退休的公务员高永军,退休教师赵德祥、周泽荣,也有在职教师雷玉生。周泽荣还住在城外两三公里的地方,排练结束后,他还要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回家。扮演幺妹子的,有当保姆的家庭妇女余学英,还有开饭店的小老板朱素芳……
  当二胡、月琴悠扬的旋律在空荡荡的教堂里响起时,一“丑”一“旦”开始表演了。
  “三花脸、花鼻子,都是我们花灯人的名字;花鼻子本姓潘,家住半崖上扯风箱……”最先登场的是裴体文,只见他鼻梁上贴了一块“白豆腐”,手摇一把扇子,又说又扭“跩”上台。
  “咦,你说我与川剧的丑角一个样?你哥子整拐球啰,啥子我跟他们一样,是他们跟我们学的。你哥子不信?你去问川剧丑角大师刘承基,看他们怎个跟你说。你问我为啥子要贴上花鼻子?说来话长,那是2000多年前,刘邦打了天下要吃豆腐,我老祖公磨的豆腐白白绿绿嫩冬冬,动动闪闪香喷喷。只是那个时候我们想打广告没得钱,有了钱又没得电视打广告,只好切块豆腐搁在鼻梁骨上做招牌,一来二去就成了花鼻子啰……”
  随后,他一声长吟“幺妹子,‘跩’花灯啰……”刚才还把别人的孩子抱在怀里当保姆的余学英一边答应“哎……来啦!”一边“跩”上了舞台……手拿长竹竿挑大红灯笼的一群幺妹子也跟着他们“跩”了起来。
  “清早起来唱山歌,一对情人正相当……”一出由裴体文编写的新编传统芦山花灯《妹儿子乖》就在教堂里“跩”了起来。
  芦山花灯的节目在央视播出后,不少地方的文友纷纷来信,索取芦山花灯的详细资料,他有求必应,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国地方戏曲中,有芦山花灯还在“跩”。在裴体文眼里,芦山花灯魅力无穷,只是以前宣传太少,“如果宣传出去,表演出去,作为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,芦山花灯要‘跩’红大江南北。”
  一“跩”就是2000年
  芦山花灯源于何时,谁也不得而知。因为民间艺人表演芦山花灯,大多是口耳相传。裴体文找到了文字“依据”,清朝乾隆年间的《芦山县志》上记载,芦山花灯在北宋时期已是“沿门讴俚曲”,很是兴盛。
  在我看来,已很兴盛的时代,自然不会是起源的时代,毕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。
  看芦山花灯表演,观众无不被“花鼻子”(丑角)的奇特扮相而感到吃惊。他不但反穿皮袄,而且还斜挎半边膀子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,斜挎半边膀子的是藏族同胞的穿着。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,一个地方戏曲竟然有三种民族风情,谁能告诉我,芦山花灯是从何时起源的?
  有人猜测,芦山花灯是民族融合的产物。在2000多年前,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,自然是羌人的天下,只是后来秦灭巴蜀,汉人与少数民族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纷争不断,你来我往,芦山一带成了汉藏羌彝“民族走廊”,也许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,芦山花灯就诞生了。
  芦山花灯自然属于四川地方灯戏,之所以有灯,起初是表演的需要。据老艺人介绍,因为表演时,为了让观众看清丑、旦的表演,在他们的身后有一群人打灯。灯是花灯,是用红纱扎成的,形状有方有圆,里面放着点燃的蜡烛,散发出柔曼的红光。打灯的人不仅要跟着丑、旦扭动,而且还需要帮腔,有简单的合唱。而观众来自四乡八邻,这里山多坡多,交通极为不便,打着灯笼、火把走很远的山路赶来看“跩”花灯。于是,台上台下,犹如星星点灯,繁星似火,煞是好看。“一堂歌舞一堂星,灯有戏文戏有灯;庭前庭后灯弦调,满座捧腹妙趣生。”
  现在有了电灯照明,花灯便演变成了单一的道具,既然成了道具,扎制的彩灯就更加花样翻新,甚至火箭灯、飞机灯也出现在了花灯表演的舞台上。说到道具,一根竹竿也可以是马、是轿。生产中的劳动工具,生活中的日常工具,如扇子、烟袋、方巾等都可以成为表演道具。
  芦山人说表演花灯是“花灯”,就是去看花灯表演,也说是去“看花灯”,似乎离开了“跩”,就不是花灯似的。其实,一个“跩”字,道出了芦山花灯的绝活,那就是除了学、说、逗、唱外,还有“跩”。
  东北二人转,也在“跩”,但那种“跩”是打上了个人烙印的,即是赵本山的内八字脚步。而芦山花灯的“跩”,丑、旦闻“乐”起舞,扭“鸭子步”(“跩”的基本步伐,就是走十字步,就像鸭子摇摆状),唱花灯调,裴体文总结了芦山花灯的特点:“芦山花灯崴、耸、跩、摇、米筛花,其他地方的花灯则没这么多步法……”说起芦山花灯,年近七旬的裴体文依然兴致不减,向我介绍起花灯的特点来。裴体文在“跩”花灯时,还能表演一些绝技,如抛扇子、夸张手势,还利用嘴、鼻、眼甚至满脸的皱纹出戏,真正传承了花灯被称作“满脸都是戏”,让观众捧腹大笑,甚至眼泪都要笑出来……
  花灯的上台是演员,下台是普通农民。他们土生土长,台上台下,方言土语、歇后语、大实话,诙谐机趣,通俗易懂,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。演出不择场地,庙前广场、田间地头、堂屋院坝,随处都可表演。伴唱的乐器也很简单,除了二胡必不可少外,锣、鼓、唢呐什么的,都可以不要,“一听二胡响,有人脚杆痒”。
  芦山花灯一“跩”就是2000年。可以说它是一种尚处于原始形态的演剧艺术。前些年,有一位从北京来的文化专家观看了芦山花灯,他惊讶不已,“芦山花灯比东北二人转神气多了,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研究?”
相关阅读
logo 网站关键词:彩灯厂家|彩灯制作厂家|彩灯制作工厂|自贡彩灯厂家|花灯厂家|彩灯公司|四川自贡花灯厂家|灯展灯会公司|彩灯制作工厂|自贡花灯厂家|彩灯制作公司|花灯公司|灯展公司|灯会公司|巡游彩车厂家|花车制作厂家
2013-2025 (C) 自贡鑫豪彩灯艺术有限公司(www.caidengw.com)版权所有
24小时热线:18990024639 qq:2280888152
Keywords: 彩灯制作厂家|自贡彩灯厂家| 蜀ICP备13021155号-1
微信扫一扫

微信二维码